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是青海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
| 招商动态 |2017-05-30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九曲黄河第一弯,俗称“河南蒙旗”。地处青海省东南部,东临甘肃省夏河、碌曲县,南接甘肃省玛曲县,西南与本省玛沁县、同德县毗连,北与泽库县相邻,处于青甘川三省结合部,素有青海省南大门之称。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辖2镇(优干宁镇、宁木特镇),3乡(赛尔龙乡、柯生乡、多松乡),2个社区,39个牧委会,135个牧业合作社,四座藏传佛教寺院(拉卡寺、曲格寺、香扎寺、达参寺); 总人口约4万人,蒙古族占93.21%。是全国蒙古族比例最高县。
河南县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是欧拉羊的家园,河曲马的故乡;这里是藏区赛马之都,是天然有机畜产品的发祥地。也是青海省生态保护最好的草原,堪称“亚洲第一,青海最美”。
具有西倚西藏,东襟甘陇,北通宁海,南望川康的区位优势;黄河、洮河、泽曲河贯穿境内,具有丰富的水电资源;境内草原辽阔,水草丰美,天池、湖泊、瀑布众多,黄河大峡谷两岸松柏苍翠、峭壁陡立,仙女洞幽深奇特、神秘莫测;蒙元文化与藏文化融合,使河南县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藏区环绕之中的河南县是您领略青藏高原、美丽草原,感受蒙元文化、独特民族风情的神地。
河南县河曲草原属典型的高寒草甸型草场,地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的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带。上世纪90年代,被评为“全省无地面鼠害县”,2004年被列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范围。全县拥有913万亩可利用草场,古有“香汤沐浴地”之美誉,优良草场连片分布,是全省乃至全国生态保护最好的优良牧场之一,是发展有机畜牧业的理想之地。
河南县是全国三大名马之一的河曲马、2005年被评为“青海省名优畜禽品种”的欧拉羊、被誉为“高原之舟”的牦牛三大优良畜种,为发展现代畜牧业和有机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境内水电资源丰富,黄河、洮河、泽曲河等大小河流27条,水能蕴藏量达129万千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保证,是调整经济结构和培植财源的关键所在。
蒙藏药独特疗效和专家名医效应之优势较为突出。境内有丰富的中藏药材资源,县蒙藏医院经多年发展已具备省内外享有名望的专家群体和采集药材、制造药品、销售一条龙服务的基地和技术优势。
河南县地处青甘川三省结合部,离西宁320公里,九寨沟400公里、兰州460公里,成都700公里,是青甘川三省津要之地,全省、全州“南望九寨”黄金旅游线路的希望在河南县,突破口在公路。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自然风光雄奇壮美,旖旎迷人,有拉卡寺、曲格寺、香扎寺、仙女洞、圣湖、吉岗山野生动物观赏、草原风光旅游景点、黄河大峡谷风景区、李恰如山风景区等景点。
李恰如山景区周边山峰耸立,许多具有高原特色的生物物种在这里生长繁衍,李恰如山天池气象万千,天然一绝;河曲草原自古有“香汤沐浴地”的美誉,还被誉为“亚洲最美,全国第一”的草原。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有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亲王府及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工委早期办公遗址等,拉卜楞寺、曲格寺等丰厚的藏传佛教文化名胜。
圣湖、仙女洞幽深奇特,神秘莫测;黄河大峡谷,全长30公里,两岸峭壁陡立,水流,气势磅礴,视之心旷神怡、豪气顿生,是旅游探险的好去处;双鱼湖湖水与黄河水有土坝阻隔,独成一体,湖中心有一小山将湖水分成两块,瞩目远眺,如两条鲸鱼相伴游弋在蓝天下,景象尤为壮观;夏拉、柯生、代富桑、尕玛日等滩地一望无际,水草丰美,每当盛夏,蓝天、白云、草地勾画出一幅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使无数游客回归自然,流连忘返,是游人休闲、避暑、旅游的理想之地。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先民在九曲黄河第一弯繁衍生息,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既保留了蒙古族传统文化特色,又融合了周边藏、羌等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理念,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风俗习惯,是青藏高原文化、草原文化、蒙元文化、藏族文化融合的典型地区之一。长期以来受周边藏族地区的浸染,形成了独特的蒙藏文化互融的人文景观。
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盛会是传承发扬这种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全力打造“那达慕”盛会平台,深入挖掘蒙藏互融的文化内涵,提高知名度,进一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那达慕”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那达慕”大会一般每年八月份的草原黄金季节在河南县腾格里赛马场举行。这时候的草原水草丰美、牛羊肥壮、气候温和,正式人们表达丰收的喜悦,对美满生活的憧憬的最好时节。
2016年8月1日,黄河之南、彩云之间人们相约蒙旗大草原,相聚“河南蒙古族自治县‘那达慕’盛会暨首届‘天骄杯’河曲马传统赛马大会”。
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从小在马背上长大,饲马、驯马、赛马,马已成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伙伴,都以自己有一匹善跑的快马感到自豪,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马与草原人民有着源远流长的情感。‘那达慕’盛会中,赛马就成为了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蒙古族对马情有独钟,他们从小在马背上长大,饲马、驯马、赛马,因此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赛马于蒙古人而言,是最激动人心的传统娱乐活动。赛马形式主要有速度马和耐力马模式。
河南县的河曲马、内蒙古的三河马、新疆的伊犁马是全国三大名马。2010年12月河南县、赛尔龙乡、尕克村分别被青海省体育局授予“赛马之县”、“赛马之乡”、“赛马之村”的荣誉称号。
“搏克”为蒙语,汉语意为摔跤。是举行蒙古族传统“那达慕”盛会中不可或缺的竞技赛事之一。“搏克”运动起源于13世纪的蒙古,是一种世代相传具有多层次内涵的传统体育活动,即具有寓教于乐,形象动人的特点,又有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内涵,也称为蒙古式摔跤。“搏克”作为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成为各民族所喜爱的一项运动。因为这种运动的精神对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精神气节都具有积极作用。
搏克手上身着的上衣用皮革制成,并用银、铜钉子镶嵌。搏克手身着宽大摔跤裤,蒙古语称“班扎拉”,用十五六尺长的白布、绸子或各色绸料做成,宽大多褶,大方美观,便于活动。而在“班扎拉”外面还着一种无裆的套裤,蒙古语称“图呼”,双膝部位绣有别致的各种吉祥图案,底色鲜艳,图呈五彩。它除起护腿、护膝的作用外,还起着装饰作用。
搏克手腰缠宽皮带,脚穿马靴或蒙古靴,有名的摔跤手脖子上缀有各色彩条的彩套,蒙古语称“将嗄”,彩条的颜色及数量不等。“将嗄”是摔跤手在比赛中获得过多少名次的标志,也是著名摔跤手的象征。在民间,只有在一定规模的搏克比赛中获得过冠军的搏克手才有资格佩戴“将嘎”,而每拿一次冠军,就可在将嘎上增加一条彩色布条。“将嘎”代表着搏克手们的信念、意志。
河南县的那达慕已逐步演变成为集民俗传统、招商引资、经贸洽谈、草原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经济性活动,是展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加强与州内、省内外经济发达地区和企业界交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数百年岁月的流逝,没有磨去搏克运动的光彩,而使搏克在河南大草原上依旧浑厚深沉。如果说赛马、歌舞等活动给予了河南蒙旗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搏克给予这个民族更多的是勇敢、顽强、好胜、粗狂的民族性格。
蒙古族通常把是否善于驯马、赛马、射箭、摔跤作为鉴别一个优秀牧民的标准。 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盛会是传承发扬蒙古族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全力打造“那达慕”盛会平台,深入挖掘蒙藏互融的文化内涵,提高知名度,进一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这个长年蜗居在草原上的县城,这个全县人口不过4万的藏区小县,在这清凉的夏季,用其及富特色的民族风情,热情好客的豪迈性情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河南县蒙古族服饰
河南县蒙古族的服饰大部分是藏式服装,但在裁剪上有一些区别,河南蒙旗的衣服普遍腰宽领高,袖子宽而长,赛尔龙、柯生乡的妇女服装尚保留着蒙古女装的小翻领,马蹄袖的式样,部分男性还穿着“苏乎兰木”(蒙古靴子)。这种靴子底子大,靴类如牛鼻子尖上翘。帽子分冬夏两种,夏委常戴礼帽和尖顶毡帽,冬季多戴狐皮帽子,羔皮帽子,尖顶,顶端缀有红缨,藏语叫“苏乎加拉间”,意为红缨子蒙古帽。羔皮帽,男女式有别。
河南蒙古族的皮袄有独到之处。系用羊皮生鞣而成,皮质柔软皮面呈乳白,有揉搓的纹路。女式皮袄下摆依黑、红、蓝三色条绒或绵缎,羔皮镶边。领口袖口也作同样镶饰。男式皮袄下押镶黑色条绒或平绒。另用黄羊皮滚边,领口袖口多以锦缎镶饰,领口镶以金钱豹皮则更贵重。皮袄通身宽大,袖宽而长,美观大方。周边藏族统称其为“苏乎则”,既蒙古皮袄,在甘青藏区,特别是牧业区享有盛名。装饰品有珊瑚项链,金银、象牙手镯,耳环,耳坠,银质镂花镶珠的腰带,悬于胯子两边的“月笼”、“阿笼”,银质镂花镶珠的发套“沃东”。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蒙古族主要分土默达尔吾部、土默火落赤、真相部、厄鲁特蒙古又分和硕特部和土尔扈特部。
默达尔吾部
南宋宝祐五年,元宪宗七年(1257年)六月,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南征大理,迂回进攻南宋。九月,忽必烈统军经河曲地南进。此役中,征调默达尔吾部前往作格浪区设立驿站,负责后勤供应和通讯。在今甘肃省玛曲县境内的玛墨哲朵(默曲河注入黄河的入口地)附近设立阿依伯站,在今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南部柯多交界地带设立术赤站。战后,该部留居当地,成为蒙古民族最早进驻该地区的部落,其后裔绝大部分藏化,其中的一小部分成为后来河南蒙古族的组成部分,现居住在多松乡境。
土默火落赤
东蒙古右翼土默特首领俺达汗孙真相,于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率部五千余众进驻莾刺穿川。万历十六年(1588年),火落赤二千余众进驻捏工川。真相、火落赤进入黄河南部地区后,万历十七年(1589年)九月,火落赤联合黄台吉之侄满克素和红帽儿藏族部落进袭瞿昙寺。万历十八年(1590年)六至九月,火落赤纠合真相等部攻入洮州,副总兵李联芳率三千人抵御,全军覆没。接着,大战河州、临州、渭源,总兵官刘承嗣与游击孟孝臣等败绩,游击李联芳战死于朱家山,西陲大震,对明河洮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九月,明派郑洛经略西海,土默特各部败绩,自此一蹶不振。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博硕克图济农率部进入黄河南部地区后,将真相和火落赤的部众收编为自己的直属部落。岱青巴图尔属下一个土默特苏木,默尔根诺颜下一个土默特苏木,察罕丹津属下和硕切苏木中有千余户为火落赤部的土默特部众。
厄鲁特部
和硕特部和硕特部是厄鲁特旧四部之一,姓愽尔济吉特,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第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哈布图哈萨尔第八世孙乌鲁克特默尔为和硕特始祖,十七世孙博尔贝密尔咱始称卫拉特汗,十九世孙顾实汗为青海和硕特蒙古始祖,金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和硕特蒙古是顾实汗第五子才让伊得齐的后裔及部众。青海和硕特蒙古原驻牧于新疆乌鲁木齐及其以南地区。明宗祯九年(1636年),定居青海,统一了唐古特四大部,在西藏建立了和硕特汗廷,青海成为顾实汗十个儿子游牧地。
顾实汗统一唐古特四大部之后,留部众游牧青海,收取康区地方的赋税以养部众。顾实汗命第五子才让伊得齐长子罕都驻守理塘,扼守要地,因势力太强,引起诸台吉的忌妒而被杀。这只蒙古在藏文史籍中称花马蒙古,罕都称花马王。罕都死后他的属地和部众划归其弟博硕克图济农。博硕克图济农原居牧在祁连山皇城滩一带,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率部南迁,入居河曲地区的巴(巴水流域)、莽(莽刺川)、泽(泽曲河流域)、玛(黄河湾流域),并向四周扩展,将卓尼俄卡以西,俄哇(阿坝)、然木多以北,果洛、年措、上下热贡、多哇、温都等藏族部落置于其统治之下。
雍正元年(1723年)平定罗卜藏丹津事件后,清廷加强了对青海的直接统治,在西宁设立“钦差办理青蒙古番子事务大臣”,办理青海蒙古藏族事务。察罕丹津兄弟控制下的藏族各部分别划归贵德厅、河州同知、松潘厅管辖,卓尼附近的三察阿拉及铁吾部落划归卓尼土司管辖。察罕丹津兄弟的势力大大削弱,其驻牧区域缩小,东南至浪麻多格,东面在晒过赛叉和年日杂买山顶垒起敖包作为蒙藏交界,南至朗木河为界,南段至玛墨哲朵(在今玛曲县境之墨曲注入黄河处),北至杂毛托热岗,西至黄河。这次事件中拉察布和丹忠两部参加了罗卜藏丹津的反清行动,战事中拉察布损失三个苏木的部众,划旗定界时只剩六百余户部众,丹忠所属七百余户在宰桑噶隆色布腾达什带领下,在潘州地方投顺清军,被安置在潘州境内,宰桑噶隆色布腾达什封千户职衔,不复归察罕丹津管辖。黄河南部蒙古在这次事件中有记载可查的损失了一千余户,至于察罕丹津和阿喇布坦扎木素、土尔扈特部察罕喇布坦属下丢失了多少属众不详。
土尔扈特部青海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姓奇喇古特,始祖系元臣翁罕。翁罕孙奇旺,其子苏赍,其子巴雅尔,其子玛哈齐蒙克,玛哈齐蒙克有二子,长贝鄂尔勒克,次翁贵。贝鄂勒克有四子,长珠勒扎翰鄂尔勒克,次卫衮察布察齐、三子保兰阿噶勒琥,四子莽海。
翁贵,保兰阿噶勒琥、莽海三人率部随顾实汗徙牧青海。翁贵子额济内有四子,即玛哈齐、青巴图尔、库德特、特木纳。特木纳有三子,即墨尔根济农额墨根、阿玉什、阿勒达尔、阿勒达尔率属众随愽硕克图济农驻牧黄河南部地区(另一种说法是阿勒达尔先于愽硕克图济农到达河曲地游牧,因该地水草丰美,一岁的马可坐骑,一岁的羊羔肉鲜嫩肥美,春节时作为贡品献给济农王,愽硕克图济农才决定南迁的)。划旗定界前阿勒达尔子察罕喇布坦属众有两个苏木,划旗定界一个佐领(一作1000户)。
拉卡寺
拉卡寺全称“拉卡嘎丹夏智布达吉林”意为“拉卡俱喜讲修兴旺洲”,由第五世拉卡活佛罗桑索南嘉措创建于1924年,位于河南县城之东约2公里处,坐落在优干宁山阳坡柯代沟旁,现有大经堂1座25间,僧舍29院102间,有住寺僧侣50名。寺院坐北朝南,背靠优干山,面临泽曲河,周围草原辽阔,水草丰美,是四季皆宜的优良牧场,有典型的草原风光。
曲格寺
曲格寺原名“曲格桑昂曲索朗”,后改名为“曲格扎西曲朗”,意为“曲格吉祥法寨”,位于河南县城西31公里处,宁木特浪琴山下,于1937年河南当时亲王扎西才让母亲兰曼措主持修建,现有经常1座9间,僧舍25院105间,有僧侣58名。寺院坐北朝南,泽曲河流经寺前,河流两岸草场平坦,水草丰茂,风光宜人。
香扎寺
香扎寺原名德隆寺,后改用现名,全称“香扎贡扎西勒奇”,意为“香扎吉祥乐善汇集洲”,位于县城正南75公里处,今柯生乡政府驻地次汉苏沟口西倾香扎智卡,由香扎罗桑却古喜措始建于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现有经堂1座25间,弥勒殿1座,囊欠1院16间,僧舍20院130间,有僧侣68名。寺院北依吉岗,南临黄河,寺近有黄河古渡口,通往甘肃省玛曲县欧拉草原。寺址地气候温暖,草原开阔,水草丰茂,风光壮美。
达参寺
藏语全称“达参扎西德勒葛丹林”,意为“达参吉祥如意俱喜洲”,位于县城东61公里处,今赛尔龙乡驻地牙当滩西南侧,由甘南拉卜椤寺第四世哲赫公巴仓活佛加羊旦巴尖措创建于1924年,现有二层经堂1座25间,囊欠1院15间,僧舍20院143间,有僧侣81名。寺院坐西朝东,背靠象鼻山,面临碌曲河(即洮河),四周景色独特,风光优美。
河南美食
夏天都喜欢喝酸奶,到了河南县可要好好尝一下正统酸奶的滋味啦。爆焖羊羔肉在青海是招待客人专用才,羊羔现杀,味道鲜嫩。甜醅是河南县家家都会有的东西,夏天能够清凉提神。
黄河南历史文化博物馆
河南县黄河南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于2012年10月正式奠基兴建,原馆址是“那达慕文化广场”。 建筑面积14950平方米,其中博物馆面积10494平方米,文化馆、图书馆建筑面积4456平方米。
1楼是自然资源展厅,展厅面积1709平方米。主要展示了河南县丰富的河流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植物资源、药用植物资源、动物资源、旅游资源等;2楼是河南县成立60周年展厅,展厅面积1709平方米。展示了河南县成立以来在民族团结、教育卫生、畜牧生产、文化发展、生态保护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3楼是民俗文化展厅,展厅面积1709平方米。展示了河南县蒙古族生活习俗、宗教习俗、婚嫁习俗等。目前征集文物235件;4楼是历史文化展厅,展厅面积1709平方米,展示了黄河南蒙古从公元1253年至今的历史沿革和地方人文,时间跨度长达七百多年。藏品不仅数量多,而且品位高、价值广,可谓琳琅满目、精品荟萃。其中展示黄河南蒙古历史文化唐卡长卷长达300米,举世无双;5楼是供奉厅,展厅面积901平方米,展示了河南县蒙古族的供奉习俗。
圣湖
在距河南县城45公里处的吉岗山北麓,平如明镜,蓝如宝石,深约1米,当地群众称之为“兰措”(意即“圣湖”)。
仙女洞
距县城50公里,仙女湖北面吉岗山麓,有51个天然溶洞,其中尼康沟里,有一处天然形成的大溶洞,幽深奇妙,神秘莫名,群众称为仙人洞。其洞的深度尚未深知,已探知的深度为1500米。可称“青海第一洞”。仙人洞洞口低矮,必须爬行方能进洞,须得开挖扩大,才能方便通行。进洞20多米,便有一处东西长45米、南北宽40米、35米可容数百人的大洞,似可视为门庭。大洞周围另有三个旁洞,其中两个互相通连,大约长100米。洞内又有许多小洞,形成了洞内有洞,大小通连的奇特景观。洞内幽暗,景状各异,有的宛如宫室、有的则如拱帐。过“门庭”后仍很幽深,至今尚未探明深度。在一段长约200多米的蜿蜒曲折的洞罅后面有一宽大洞室,即为中厅。经过后厅200米,便到达龙王厅、龙王厅内有地下湖和龙女池
吉岗山野生动物观赏区
距县城48公里,在圣湖南面不远处的吉岗山,有大量的石羊、白唇鹿、麝香等野生动物,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美丽的双鱼湖景点
位于河南县柯生乡香扎寺南侧的黄河岸滩地上,是河南草原风光的核心景区,海拔3100米,属国家级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保护完好,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盛产冬虫夏草、雪莲花等名贵蒙藏药材;有鸟类16种,哺乳动物40种,高原黄河鱼类45种。双鱼湖地貌特别,具有丰富地宗教趣味和民俗传说,双鱼湖湖水与黄河水有土坝阻隔,独成一体,湖中心有一小山将湖水分成两块,每当晴空万里,瞩目远眺,如两条鲸鱼相伴游弋在蓝天下,景象尤为壮观,传说双鱼湖的区位周边齐有“八端祥瑞图”形,其双鱼湖恰恰为“八端祥瑞图”的金鱼瑞相而命名。
李恰如山
是巍巍西倾山脉的一大支脉,被誉为“不冻之河”的黄河一级支流洮河便发源于此,在洮河发源地有108个泉眼,泉水出而细流,流而成溪,继而成河,河水清澈碧绿,在穿过虎头峰,狮头峰,熊头峰组成的犹如三足鼎立的峡谷时,水势汹涌,有的地方只有两三米宽,许多只有高原牧区的生物物种在两岸山峰中繁衍生长。李恰如天池坐落在石山环绕的怀抱之中,占地约1500平方米,池水清澈碧绿,每年有大量的白鹤、鸬鹚等珍禽在这里栖息。
宁木特百里风光旅游景点众多,最具影响力的要数:
一是建于1941,保存了大量唐卡、佛像和王府文物的曲格寺。
二是河南历代亲王主持政务和中共河南蒙旗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办公遗址的亲王府。
三是被誉为“中华母亲河”的黄河大峡谷,黄河之水清澈而且水流湍急,波涛汹涌,谷峭壁陡立,沿岸松柏成林、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是漂流、攀岩和旅游探险的最佳地段。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